【本文導讀】不同國家的企業文化模式與管理特點 文化是與民族分不開的,一定的文化總是一定民族的文化。企業文化是一個國家的微觀組織文化,它是這個國家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所以一個國家企業文
文化是與民族分不開的,一定的文化總是一定民族的文化。企業文化是一個國家的微觀組織文化,它是這個國家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所以一個國家企業文化的特點實際就代表這個國家民族文化的特點。下面我們僅對能代表東西方民族文化特點的幾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文化和管理特點作一些簡要介紹。
美國是一個多民族的移民國家,這決定了美國民族文化的個人主義特點。
美國的企業文化以個人主義為核心,但這種個人主義不是一般概念上的自私,而是強調個人的獨立性、能動性、個性和個人成就。在這種個人主義思想的支配下,美國的企業管理以個人的能動主義為基礎,鼓勵職工個人奮斗,實行個人負責、個人決策。因此,在美國企業中個人英雄主義比較突出,許多企業常常把企業的創業者或對企業做出巨大貢獻的個人推崇為英雄。企業對職工的評價也是基于能力主義原則,加薪和提職也只看能力和工作業績,不考慮年齡、資歷和學歷等因素。 以個人主義為特點的企業文化缺乏共同的價值觀念,企業的價值目標和個人的價值目標是不一致的,企業以嚴密的組織結構、嚴格的規章制度來管理員工,以追求企業目標的實現。職工僅把企業看成是實現個人目標和自我價值的場所和手段。
二、歐洲國家的企業文化模式與管理特點
歐洲文化是受基督教影響的,基督教給歐洲提供了理想價格的道德楷模。基督教信仰上帝,認為上帝是仁慈的,上帝要求人與人之間應該互愛。受這一觀念的影響,歐洲文化祟尚個人的價值觀,強調個人高層次的需求。歐洲人還注重理性和科學,強調邏輯推理和理性的分析。
雖然歐洲企業文化的精神基礎是相同的,但由于各個國家民族文化的不同,歐洲各個國家的企業文化也存在著差別。 英國人由于文化背景的原因,世襲觀念強,一直把地主貴族視為社會的上層,企業經營者處于較低的社會等級。因此,英國企業家的價值觀念比較講究社會地位和等級差異,不是用優異的管理業績來證明自己的社會價值,而是千方百計地使自己加入上層社會,因此在企業經營中墨守成規,冒險精神差。
法國最突出的特點是民族主義,傲慢、勢利和優越感,因此法國人的企業管理表現出封閉守舊的觀念。
意大利祟尚自由,以自我為中心,所以在企業管理上顯得組織紀律差,企業組織的結構化程度低。但由于意大利和絕大多數的企業屬于中小企業,組織松散對企業生機影響并不突出。
德國人的官僚意識比較濃,組織紀律性強,而且勤奮刻苦。因此,德國的企業管理中,決策機構龐大、決策集體化,保證工人參加管理,往往要花較多的時間論證,但決策質量高。企業執行層劃分嚴格,各部門負責只有一個主管,不設副職。職工參預企業管理廣泛而正規,許多法律都保障了職工參預企業管理的權力。職工參與企業管理主要是通過參加企業監事會和董事會來實現。按照《職工參與管理法》規定,二萬人以上的企業,20名,勞資代表各占一半,勞方的10名代表中,企業內推舉7人,企業外推舉3人;10000~20000人的企業中,監事會成員16人,勞方代表8人,其中企業內推舉6人,企業外推舉2人,10000人以下的企業,監事會成員中的勞資代表均各占一半。
三、日本的企業文化模式與管理特點
日本是一個單民族的國家,社會結構長期穩定統一,思想觀念具有很強的共同性。同時,日本民族受中國儒家倫理思想的影響,側重“和”、“信”、“誠”等倫理觀念,使日本高度重視人際關系的處理。這些決定了日本企業文化以和親一致的團隊精神為其特點。“和”被日本企業作為運用到管理中的哲學觀念,是企業行動的指南。
以團隊精神為特點的日本企業文化,使企業上下一致地維護和諧,互相謙讓,強調合作,反對個人主認和內部競爭。企業是一利益共同體,共同的價值觀念使企業目標和個人目標具有一致性。企業象一個家庭一樣,成員和睦相處,上級關心下級,權利和責任劃分并不那么明確,集體決策,取得一致意見后才作出決定,一旦出了問題不歸咎個人責任,而是各自多作自我批評。企業對職工實行終身雇用,年功序列工資制。
日本是一個單一民族的島國,但她并不封閉守舊,革新精神強,大量吸收西方文化中重視科學技術和理性管理,并與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形成巨大的生產力。
新中國成立以前,受外國資本和封建官僚買辦控制的企業中,勞動者處于被殘酷剝削和壓迫之下,他們沒有自由,沒有平等,有的只是憤怒和反抗。在舊中國,具有一定代理性的中國企業文化只有在民族資本主義企業中才存在,它是由老一代的民族企業家所倡導的。前面已經提到的由民生輪船公司的創始人盧作孚先生于1925年所倡導的“民生精神”就是一例。
新中國成立以后,國有企業是中國經濟的主體,企業文化也如同整個國家的經濟建設一樣,經歷了一番曲折的道路。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高度集權的管理模式對企業文化建設既有積極的一面,也存在著嚴重的消極因素。所謂積極的一面是有利于體現企業的社會主義共性,形成注重國家利益的大集體觀念和艱苦奮斗精神,如50-60年代出現的“兩參一改三結合”的“鞍鋼憲法”和“三老四嚴”的“大慶精神”,就是這種觀念和精神的代表。所謂消極的一面,是這種集權管理模式強化了“官本位”觀念,管理活動行政化,職工群眾的積極性未能充分發揮出來,民主管理的監督約束機制顯得無力。特別是在極“左”思潮的干預下,“以階級斗爭為綱”,把政治掛帥絕對化,嚴重阻礙了企業民主制度的建立和監督制度的形成。實行經濟體制改革以后,傳統計劃經濟體制逐步轉換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企業文化建設的環境開始轉變,特別是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為建立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企業文化創造了有利的政治法律環境,企業文化建設也取得了明顯成效,本章中所列舉的例子說明了這一點。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國家,中國的傳統文化內涵豐富,其中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關于如何利用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建立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稍后再作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