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業現狀
2016-01-27 10:17:33作者:admin 來源: 點擊: 1787次
【本文導讀】《中國制造2025》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期行動綱領。它并不是一個一般性的行業發展規劃,而是著眼于整個國際國內的經濟社會發展、產業變革大趨勢所制定的一個長期戰略性規

《中國制造2025》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期行動綱領。它并不是一個一般性的行業發展規劃,而是著眼于整個國際國內的經濟社會發展、產業變革大趨勢所制定的一個長期戰略性規劃,不僅要推動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和健康穩定發展,還要在應對新技術革命的同時,實現高端制造業的跨越式發展。
《中國制造2025》的出臺主要源于三大背景。一是環境與資源的制約加劇,勞動力與原材料等成本日益上漲,使得我國面臨巨大的壓力。由于勞動力成本上漲以及制造業領域的技術進步,隨著發達國家紛紛出臺重振制造業的強力政策,部分制造業企業開始從我國遷出,也有部分跨國企業為了節約成本,將目光轉向工資低廉的東南亞地區,我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受到了嚴峻的挑戰。同時,傳統制造業能源消耗大、污染嚴重,也飽受大眾的質疑。二是受德國“工業4.0”戰略和美國“再工業化”戰略的刺激,激發了我國從“工業大國”升級到“工業強國”的堅定決心。三是受到現代制造業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發展趨勢,以及各國制造業科技創新的影響,我國也亟待找到一條新的發展之路。
《中國制造2025》明確指出:“形成經濟增長新動力,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重點在制造業,難點在制造業,出路也在制造業。”因此,強化制造業應成為中國未來宏觀政策和產業政策的重點。
中國制造業現狀
中國作為一個世界大國,需要強大、獨立、自主的制造業。但是,談及國內制造業(如智能手機、集成電路、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發展狀況,各產業普遍面臨市場龐大、缺少核心技術、產品低端、利潤少、人才缺乏等問題。
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與制造強國仍存在較大差距。最主要的問題表現在:產業結構不合理。我國制造業產業結構為低水平下的結構性、地區性生產過剩,又表現為企業生產的高消耗、高成本;目前各類產業的一個普遍現象是分散程度較高,集中程度較低;在基礎原材料、重大裝備制造和關鍵核心技術等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
產品附加價值不高
一直以來,我國企業大都采用貼牌生產方式,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產品設計、關鍵零部件和工藝裝備主要依賴進口。即使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定份額的產品,中國廠商也更多地處于組裝和制造環節,普遍未掌握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和關鍵技術依賴進口。如果我們繼續僅滿足于以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不考慮技術創新突破與產業結構升級,有可能面臨一場產業“空心化”危機。
能源消耗大,污染嚴重
單位GDP能耗,即每產生萬元GDP所消耗掉的能源,一般用來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活動對能源的利用程度。2010年我國單位GDP能耗仍然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且主要礦產資源的對外依存度逐年提高,石油、鐵礦石等對外依存度均已超過50%。我國沿海地區大中城市建設的一批勞動密集型的輕加工企業和高能耗企業,由于改革開放以來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和能源、原材料價格的上漲,產品成本升高,國際競爭力下降,已無法與一些發展中國家的低成本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
當然,我國的原材料成本低、勞動力資源豐富,為發展制造業提供了比較優越的條件。同時,不可否認,中國對于制造業產品的市場需求是巨大的。第一,我們有一個巨大的市場,并且市場需求還在日益快速地增長;第二,我們有一大批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企業;第三,我們有一個發展制造業的長期方針和戰略;第四,我們還有豐富的人力資源,特別是新時期以大學生為代表的高素質人才隊伍不斷地充實到制造業里面來。這是我們的四大優勢。
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是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核心特征,并將深刻影響制造業的生產模式和產業形態。從當前的全球制造業趨勢來看,主導制造業的產業多為數字化、智能化的產業,如智能手機、通信設備、汽車以及一些精密機械等。與過去相比,我國制造業在數字化、智能化方面也緊跟時代的潮流。在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應用上,一方面,通過CAD/CAM(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等軟件的大規模應用,大幅優化了生產系統的性能,提升了自動化程度;另一方面,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的集成,形成柔性制造單元、數字化車間、數字化工廠,使生產系統的柔性自動化水平不斷提升,不斷向智能化進化。
伴隨我國勞動力成本上漲的,是勞動力素質的提高、物流成本的降低,以及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綜合效率的提高可以部分抵消勞動力成本的上漲帶來的劣勢。同時,我國各類的政策環境、資源環境和價格環境有著很好的梯度,為沿海地區的產業往中西部地區轉移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與一些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的勞動力成本方面的優勢慢慢弱化。東南亞一些國家的勞動力成本與我國的差不多,有的甚至更低。例如印度為吸引外資制定了比我國更為優惠的政策措施,其平均勞動力成本比我國還要低,而其專業人才的質量又不在中國之下,兩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的競爭很激烈。
成本優勢的喪失,打擊的不僅是參與跨國業務的中國企業,還有一切以出口為導向的中國制造業企業。在國際競爭中,“中國制造”最大的傳統優勢正在喪失,“中國制造”的代表企業、世界最大的代工企業富士康正式對外發布了百萬“機器人大軍”計劃,以應對日益嚴重的“用工荒”和人工成本的不斷上漲,這也預示著中國制造將結束人口紅利時代。
富士康總裁郭臺銘也曾經表示,到2016年,定位為智能化機器人生產基地的山西晉城富士康產值將有望突破500億元,在五年到十年內將出現首批完全自動化的工廠,數年內將借助自動化技術消除簡單、重復性的工序。
“工業4.0”將在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基礎上,從自動化向智能化、網絡化和集成化方向發展。“工業4.0”在一定程度上將促進發達國家的制造業技術升級,也將導致部分制造企業的回流,從而對我國制造業產生間接影響。可以說,“中國制造”正在面臨空前的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責編: 交流郵箱:bosines@sina.com
打印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