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導讀】中國企業推行精益生產有哪些障礙 企業管理的核心在哪里? 在經營管理中,我們往往把資金、人才、市場、品牌作為第一資源,但是,精益管理專家告訴大家:在管理工作中,一定要把時間作
中國企業推行精益生產有哪些障礙
企業管理的核心在哪里?
在經營管理中,我們往往把資金、人才、市場、品牌作為第一資源,但是,精益管理專家告訴大家:在管理工作中,一定要把時間作為第一資源來考慮,以顧客為中心,以顧客的需求節奏來決定生產運營的節拍。
制造業的管理者們都知道,生產時間=加工時間+搬運時間+檢查時間+停滯時間。
但是,卻鮮有人分得清楚:在制造過程中,有兩種技術即生產技術和制造技術。生產技術是由設備帶來的,它決定加工時間。制造技術是流程和作業方式帶來的,它決定搬運時間、檢查時間和停滯時間。
遺憾的是,中國企業更多地關注縮短加工時間,更換更高級的設備,提高技術水平,因此,導致一些管理人員給老板出難題,一推進精益生產,就要求自動化,要求上設備。這是重知識不重智慧的思維。
其實,推進精益生產的本質不是讓我們更新設備,而是在現狀下,如何發揮更高的效率,更多地是從生產方式、管理方式上著力,排除浪費,增強自己的制造技術,縮短生產過程周期,帶來現金流的增長。
精益管理專家給出了非常重要的改善順序的建議,第一步:作業改善先行,不花錢、動智慧、去行動。第二步:設備改善。第三步:布局改善。
還有一個關注點是不對的。很多企業以為,精益生產僅僅是指用于生產和品質管理的工廠內部管理系統,其實,精益生產的系統是集市場信息和生產為一體的經營系統。大野耐一也說過:脫離了市場的信息,我們就是瞎子。
誰可以被你調動?
很多企業學不了豐田生產方式,認為標準設不好。標準不是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設定的。標準執行不下去的原因,是沒有調動一線員工的積極性。豐田是強調班組長來設定標準的。管理標準也不是從外部拿來的,而是自己的企業做出來的,在不斷的更新和完善中做到的。
市場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這種變化會通過營銷流入現場,供應商也會變化。精益管理專家質問:這些是能用管理者的邏輯和知識控制的嗎?所以,需要尊重班組長的行動積累起來的經驗和智慧。知識不是力量,知識只有通過智慧轉化為技能和行動才有力量。精益管理專家直率地說:中國企業各層管理人員的知識已足夠,但智慧不足,這是因為行動不夠。
你應該“淘汰誰”?
阻礙中國企業推進精益生產的最大原因還是懲罰文化較為普遍。通常是管理者設定一個目標或者標準,員工沒達標就扣分罰款,而不是想辦法把管理工作不斷提高。這是典型的用經營的手段進行管理的思維,這難以激發員工的熱情和感情。
精益管理專家指出:推行精益生產后,企業30%的員工要被節省下來。但是,不能簡單地將他們裁員。恰恰相反,企業應從最優秀的30%的員工減起,把他們轉化到新的事業或者管理工作中去。如果末位裁掉,工人就不會把問題或者經驗告訴你,因為他擔心下一個會是他。這樣,精益生產肯定推行不下去。
日本德川時代“家”的意識轉化為“公司”的集體意識,傳統的“武士道”精神轉化為強烈的競爭意志和對公司的效忠。這些都使日本員工愿意和企業長期追求一個目標,而不像中國企業打破終身雇傭后,人才頻繁流動,導致員工的行為浮躁,只對短期結果負責而非長期利益考慮。在考慮淘汰員工時,我們經常想到的是短期的效率,而沒有問問自己:這種不安定感,這種懲罰措施,是否阻礙了員工的奉獻熱情呢?是否有更好的辦法來激發員工的活性?
經營層應該做什么?
精益管理大師認為:在改善成果的發表會上,應該是實現改善的人做發表報告,而決策層和經營層是聽的主角。經營層和決策層應該發表的是如何運用“改善的成果”做好經營的改善工作。這樣,經營和管理互相促進,才能使改善的熱情沸騰起來。
你相信有多少人可以優秀?
美國的核心思想是20%的員工是優秀的,是社會的精英。日本是反二八理論的。豐田認為:至少80%員工都是優秀的,10%是最優秀的,10%是笨的。但即使那10%的笨,原因也是在領導身上。這種哲學上的沖突導致美國學不了日本。那么,中國企業家,你相信有多少人是可以優秀的呢?
你能超越社會文化嗎?
《哈佛商業評論》如此評論:豐田最可怕的是一種原則的力量,一種追求極致的思維,而不是生產工具與方法而已。日本經濟新聞也說:豐田有著向極致企業挑戰的改革基因。
顯然,豐田生產方式的這種極致原則是受益于日本民族的國民性。
在豐田現場,你可以體會到精益主義;在日本商場,你可以體會到精美主義,隨處可見絢麗迷人的包裝。日本的傳統文化有其精致細膩的美學價值。
這種極致,曾經讓這次隨《中外管理》出訪日本的北大國際MBA學院美方院長楊壯極度迷惑:為什么日本女人能那么虔誠、認真地一遍一遍地跪擦地板?
日本的國民性不僅如此。日本是彈丸之地,幾乎不產原材料,工業原料的95%仰賴進口;又多天災,地震、颶風、海嘯;人口稠密,食物缺乏,實在可稱為赤貧國家。這使日本人骨髓里深刻地蘊涵著危機意識與悲劇情結。因此,他們大到能同仇敵愾、發憤圖強,小到能體察微細、節約成性。
北京中產連主任丁汝峰指著沙盤演習期間代表團吃過的盒飯說:“看,這些盒飯捆得如此井井有條,不泄一點湯汁。在這里,我們中國人也都做到了。只要有20%的人能學到日本人的優點,然后,再去影響80%的人,我相信,中國人會變得越來越好。”
我們也相信,中國人是能做到的!因為,國民性是有階段性的。每個企業每個個人都先從我做起,從小環境開始影響大環境。隨著中國經濟的強大,我們國民性中優秀的部分一定會越來越多。
你能超越產業集群嗎?
邁克爾·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中傳遞了這樣一個關鍵信息:一個公司的許多競爭優勢不是由公司內部決定的,而是來源于公司之外,即來源于公司所在的地域和產業集群(供應鏈)。
豐田公司之所以能取得眾多成就,不僅得益于精益生產,還得益于豐田汽車產業集群。
日本的豐田城是世界著名的汽車產業集群之一,它采用的是軸輪式發展模式。豐田汽車公司是軸心企業,大量中小企業作為軸心企業的供應商聚集在它周圍。在豐田汽車產業集群內部,豐田公司處在塔頂,下面有168家一次下承包企業,4700家二次下承包企業,31600家三次下承包企業,而四次以下的則無法統計。
如何創立和發展制造業的產業集群,同樣是值得中國政經界深思和探索的。
毫無疑問,這也是我們當今仍然匱乏的。但這并不應成為我們不能學習豐田的理由,正如堀切俊雄所說:“從現在開始,著力解決企業內部的精益生產,未來才能整合供應鏈,使整個體系實現精益生產。”(慧潤略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