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產讓企業平穩度過嚴冬——企業應對經濟危機的靈丹妙藥
一、前言:
美國次貸危機,引發世界經濟危機,造成全球經濟下滑,僅中國就有很多外貿企業倒閉或轉行,大量的生產性企業整體效益下滑。世界各國都在積極開展改善經濟狀況,我國央行也大幅降息,出臺4萬億的經濟拉動計劃。面對這樣一場百年不遇的經濟危機,中國的企業又將何去何從?而企業又將如何應對這突如其來的具有殺傷力的多米諾效應呢?企業如何調整今后的發展?本文將對歷史上的金融危機引發的經濟危機進行分析,探討中小企業如何面對危機,如何通過精益生產管理來提高企業的免疫力,通過降低生產營運成本,優化價值流程來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危機等于危險加機會,危機就是專機,企業一旦扛過來,安全度過金融危機,企業就會在下一輪經濟波中煥發出更大的生命力。經濟危機會導致全球范圍政治和經濟格局會徹底變化,世界經濟會重新洗牌,發展結構會發生變化,每個行業的排序也會被刷新。
而這次危機西方國家會把中國的經濟地位提高起來,把中國當成平等合作伙伴交流,中國的聲音和地位將同以往不一樣;過去我們出口占了相當大比例,今后可能會轉為內需;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也會發生變化,中國經濟在世界的排位將被刷新,中國經濟將步入高速發展的時期。
比爾·蓋茨曾經說過,日新月異的科技和創新的科學是經濟復蘇的主要動力,革新的推進速度對難題的解決將有實際的作用,對振興世界經濟大有裨益。
1.歷史的金融危機
a.1929年10月份,股價下跌40%,在華爾街爆發。3年后傳到實體,導致經濟危機及第二次世界大戰。
b.1973年世界石油危機,造成世界經濟危機。1974年,日本企業倒閉數創戰后最高記錄,達11738 家,倒閉企業的負債總額比1973年高88%。1975年倒閉企業超過1.3萬家,刷新了記錄。
c. 1987年,中東金融危機,10月份40%以上的企業倒閉,中東戰局不穩。
d.1997年,亞州金融危機,在泰國爆發,導致亞洲大部分國家經濟癱瘓。
金融危機歸根結底是由生產過剩導致的,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就會導致經濟危機,危機爆發之后,1.5年達到最底,3年時間才能恢復,周期一般在10-12年。每次金融危機差不多都會使40%的企業會倒閉,并把20%的幸存企業推上了領導席。裁員、降薪、減少原料成本、追討余款……面對突如其來的經濟危機,眾多的中小企業采取了各種各樣的方式來維持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這些辦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也只不過是短期行為,飲鴆止渴,治標不治本。我們剖析在經濟危機中影響對小的那20%的企業,這些企業都有非常成熟的內部管理體制——精益生產管理模式。企業只有在平時練好內功,打下精益管理的基礎,才能在危機來臨之時從容度過,在下一輪經濟波中爆發出更大的能量。
2.金融危機感中倒下的企業有以下特點:
a. 沒有精益、系統的內部管理-------無免疫力
企業內部管理混亂,浪費多,成本居高不下,質量問題嚴重,生產周期長,企業存在嚴重的管理缺陷。企業毫無競爭力。
b. 沒有核心技術------價格競爭
外貿依存度高,代加工為主要收入來源。價值為主要的競爭力,利潤率低,資產評估價值低。
c.沒有自己的品牌-------做嫁衣
專門生產出售貼牌的產品的企業,沒附加值,沒有忠誠的客戶,只是為別的企業做嫁衣裳的企業。
d.沒有自己固定的渠道-------沒有根
在經濟危機中,經銷商自身難保。
應對策略:企業要練好內功,進行精益生產,降低成本,提高產品的性價比,加大市場拓展力度。
二. 危機如何應對?
金融危機帶來的對未來不確定性會導致客戶捂緊口袋,市場通貸緊縮,由此生活非必須品受到沖擊;價格敏感,性價比高的產品有市場,性價比低的產品將被淘汰出局。
企業的應對策略:
1、內部節流:進入冬眠:
a. 減少固定資產的投資,尤其在危機來臨的時候更不能盲目投資;
b. 推行精益生產管理,控制內部成本,尤其是控制生產型本和行政成本,而不是推廣、廣告、銷售費用;
c. 完善優化外部供應鏈,從原材料投入到成品產出,從供應商到代理商,優化整個價值鏈,提高產品價值鏈的競爭力。
d. 調整和更新人才,通過適當裁員、引進高級人才、培訓等手段來優化人力資源結構,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e. 擴大企業的銷售渠道,進入電子商務圈;
2、外部開源:網絡營銷能幫助企業
a.改變競爭環境:是信息反應速度和應變能力的競爭,不再是大小規模之爭
b.改變企業經營戰略,拓展市場渠道
c.改善和提升客戶關系,提升客戶忠誠度
d.促進線下銷售和實現網上銷售
e.拓展和提升網絡品牌
f.開展網上調研
g.網絡公關與危機處理
三. 中小企業過關的八大策略:
a.研究未來市場的發展趨勢及消費習慣,細分市場,提高產品的性價比;關注行業的市場占有率的變動;
b.進行精益生產管理,控制好成本,優化供應鏈,提高產品質量,縮短納期;
c.調整產品的組合,性價比高的增加比重,減少低性價比的產品;
d.對分銷商提供全面的支持,提供購買折扣,延長貸期及退貸政策;
e.調整定價策略照顧購買力弱的客戶;
f.強調企業核心價值,進行員工培訓和人力資源調整,重組團隊共度難關;
g.注意供應鏈和市場資源的整合;
h.擴大國際市場(非現金支出獲得外貿資源)、聯系新的貿易伙伴,引進CRM管理。